电动飞机研发大势所趋 交通领域新能源使用比重不断增加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总体要求、布局方案、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纲要》要求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促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更加合理、完善、高效。其中,关于通用航空方面相关内容摘取如下: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影响
1、载运工具的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改变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运营速度结构
交通运输一直追求用快捷、经济的方式实现人或物的位置移动。快捷和经济是影响综合交通运输布局的最重要技术经济因素,决定了轨道、公路、水运、民航等运输方式在整个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分别所占的比例。快捷的前提就是速度的提升,快捷性与载运工具的运行速度直接相关,会带动交通运输系统需求结构的变化。
在可预期的未来,道路交通系统和民航运输系统的运营速度不会有显著变化。目前预期最明确的运输速度变化来自轨道运输。轨道运输速度的提升,将进一步改变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运营速度结构。一方面,将进一步压缩高速铁路沿线的道路客运,并进一步分流中短途民航运输部分客运需求;另一方面,高速货运列车的出现,将进一步分流道路运输和民航运输承担的零担运输。
2、载运工具的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改变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能源结构
长期以来,以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占据交通系统能源绝对地位。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由于电力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太阳能、水力资源、风力资源、原子能),电动化一直以来都是交通动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不仅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电动船、电动飞机也都在研发中,同时燃料电池、替代燃料以及整车共性节能技术的研发也不断深入。可以预见,化石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占比会大幅下降,电力的使用占比会不断增加。
3、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将改变交通系统运营的业态与模式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交通载运工具,还改变交通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从而使整个交通系统更加高效安全、节能环保。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成果能够促进交通系统时空资源优化利用,并推动既有交通时空资源利用最大化。
- 促进对既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以交通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物流需求、出行规律的深度智能化分析,发现交通需求及其规律,从而为交通需求与供给的更合理匹配与调度提供依据,为交通运营、管理、决策、服务以及主动安全防范提供科学支撑,促进既有交通资源的充分利用。
- 加速运输方式内部的协同运行
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交通大数据及其智能化分析技术,对交通系统高效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促进车联网、智能航运、智能铁路等协同运行系统的发展。以城市道路交通运营为例,通过交通大数据平台分析城市各交叉口及路段车辆数据,全面掌握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根据交叉口和路段实时动态自适应调整信号灯配时方案,可有效减少交通堵塞或堵塞时间,提高城市交通出行通畅性。
- 推动各运输方式的运营协同
交通信息互联共享不断完善,形成高品质、高容量网络和信息服务系统,开展综合性交通信息服务,降低物流和客运企业信息获取成本,将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实现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对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具有重要意义。到2035年,基础设施、运载装备、装卸设备等硬技术自动化及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车联网、船联网、空地通信网、基础设施网的完善,将有助于数据和信息高度共享,实现物流和客运系统中枢纽环节高度自动化和高效协同化,降低社会整体物流成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运行将从当前静态协调,逐步向实时动态协同发展。
- 促使运输服务智能化、即时化
无人驾驶系统的成熟和交通大数据的应用,会促进传统运输业更加自动化,服务响应更加即时。更频繁、更个性化的客货运服务需求,要求运输服务的组织更加智能化与动态优化,要求以实时、全过程的交通状态获知能力、多方式协同的运输资源实时配置能力作为支撑。由此,也提出了对多源、异构的交通大数据处理与计算能力,对时空资源动态配置决策能力的新要求。
业态多元化、服务一体化在更好满足运输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会进一步诱增运输服务需求,给交通网络承载能力带来影响,对交通网络的供需调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交通高品质与可持续发展更依赖于交通系统供需的动态调整,要求大幅提升交通网络的调控能力,包括精准化调控技术、法治化调控手段和动态化调控过程管理等。
准确把握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科技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
《规划纲要》对交通智慧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到2035年,基本建成智能先进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居世界前列。到21世纪中叶,交通领域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智慧发展水平,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快既有设施智慧化,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
1、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交通运输变革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载运工具的发展,特别是动力系统的技术进步。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交通运输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并使交通运输系统出现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趋势。
- 信息化驱动
信息化技术在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了一系列交通管控中心,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推动了交通管理现代化进程。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是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给信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需求。因此,《规划纲要》高度重视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
- 数字化驱动
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数字化紧随信息化起步,在交通管控和交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交通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随着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交通系统的数字化面临更高的要求。以高精度三维地图、高精度电子海图/电子航道图为代表的数字化公路、数字航道建设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船舶应用的重要条件。针对这一需求,《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行业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推动行业北斗终端规模化应用。以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为特征的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在交通管控、交通资产管理、交通服务、交通应急等信息化应用和交通系统智能化发展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高分遥感卫星等技术在交通领域深度应用会助力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进而加快各领域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自主创新应用。
- 智能化驱动
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几乎与信息化同时起步,近年来随着感知系统、高性能计算和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交通智能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船舶、智能列车、智能化通用航空器等为代表的智能化载运工具和以智能管控、智能服务为特征的智能交通系统。未来一段时间,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智能化载运工具将大规模应用,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的研发还应继续加强。智能交通系统方面,要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部署关键部位主动预警设施,提升多维监测、智能网联、精准管控、系统服务能力。智能化技术还将驱动物流领域的智慧发展,要利用自动化技术全面升级物流园区、港口、机场、货运站场等,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智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
2、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35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智慧交通的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进一步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
- 民航运输领域
要加快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项设施全面物联,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智慧机场。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在智能运行监控、少人机坪、机坪自主驾驶、自助智能服务设备、智能化行李系统、智能仓储、自动化物流、智慧能源管理、智能视频分析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内外联通的机场智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突破空中交通四维精细化运行、自主式空中交通运行、机场终端区高效智能运行管理、有人无人航空器融合运行、空管智能化决策控制等空管新技术,发展新一代智慧空管系统,提高空中交通精细化、智慧化运行水平,实现空管系统的扩容增效。突破航班智能化运力调控与运行控制、智能飞行驾驶、航空器智慧运维、全流程智能旅客服务、智能化航空物流、通航维修自给等智慧航空器运行与运输服务关键技术,构建航空公司、空管、机场一体化智慧协同运行服务及管理体系。